欢迎光临南京明心网,您是本站第[20988]位客人!
爱心热线:13851870085 18951709608(陶园长)  18951709609(李主任)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志愿服务志愿者园地

感受“明心”

发表时间:2009-07-17
自从1943年,凯纳第一次提出了“早期婴儿孤独症”的名称之后,我们开始逐渐认识了具有以下几种特征的孩子:
1、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化的社会关系;
2、极度自我封闭
3、语言发育迟缓或不正常
4、言语不起沟通作用
5、游戏方式简单和重复
6、强烈保持原样不变
……
后来,逐渐发展,也有人称“孤独症”孩子为“自闭症”儿童。为了了解这样的群体,我走进了南京明心孤独症康复中心,与这样群体的孩子进行接触,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,如《蜗牛不放弃》、《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》、《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》、《如果爱没有终点》等。并从中得到许多的教育启发。
有家长和我说了这样一个事例:他和另一个家长带着自己“特殊的孩子”在公交车上巧遇,他们前后相隔的座位上,两个孩子因为认识,显得很高兴,她说,她的孩子是属于特别乖巧的,而另一个孩子是特别好动的,另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座位上用手去摇晃前排的椅子,前面坐着的乘客便议论着说:“这样的孩子真没有家教,家长也不进行教育,以后长大了怎么得了,你看前面这个孩子多乖巧……”之类的话语,她说:“那个家长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,也就没有辩驳,我受不了了,提出和他们进行交换,并告诉他们这个母亲带这样的孩子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”,她告诉我,这样的孩子特别需要能够在社会中与我们界定的正常人进行交往,越是孤立这样的群体,对于他们的行为等方面的改造是不利的,但是社会群体的反应又让我们这些家长望而却步。对待这样的孩子,需要我们特别细心,因为不能表达,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烦躁的情绪;因为不会表达,这样的孩子往往另别人误会;因为不善表达,这样的孩子往往被别人所忽略……
听了这个家长的话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,我是一名小学教师,工作十年来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接触过,也常常遇到许多“有问题的学生”,这些学生的表现如:上课不能专注的听课、行为鲁莽暴躁、学习成绩欠佳、常有行为出轨的表现、个人卫生习惯差……在遇到这样学生的时候,作为教师的我也曾经简单的用言语上的教育来让他们进行改正,但发现效果不佳。
我发现,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那就是“言为心声,行为心相”,似乎我们很少去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去说这样的话,做这样的事情。在理解他的基础上接纳他,包容他,引导他从而教育他。
而这样简单的道理,在“明心”却能普遍的看到,这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哭声,因为孩子没有语言,你会发现这里的老师和家长会像对待刚出生婴儿的方式来对待他们。一个孩子哭了,老师会给予关怀,是饿了?想上厕所?有不想看到的东西?……并用细致的心去帮助这些孩子。
他们会将同样一件事情重复很多次,并不会因为孩子接受的慢而烦躁不安,更多看到的是,他们愿意用各种方法来尝试了解自己所教的孩子,这令我感到惊讶,但是,他们似乎却感到很正常。
原来,这里的孩子和家庭需要的不是你的同情与怜悯,因为这些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,他们需要的是对孩子行为的理解、包容、接纳与帮助,你得特别耐心的去教导他们同样的行为或事物;你得特别细心的去发现孩子行为所传达出的信息是什么;你得特别用心的去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。
我看到,在他们中午吃午饭的时候,这里的老师永远记得,哪个孩子不吃黄瓜,哪个孩子不吃米饭,哪个孩子只对肉圆感兴趣,在分饭的时候,老师为了消除这些孩子的情绪障碍,会很细心的在相应孩子的座位上摆放上他们爱吃的饭菜。
这样的细节举不胜举,在上一对一强化训练的时候,教室的橱柜里,总是摆放着孩子喜欢的物品或食品,在孩子训练中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,老师总能准确的拿出他们最喜欢的东西,进行强化训练……
他们教会我一样东西,那就是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,自然界里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很多,从寿命上来说,有的历经千年而不折,如树木,有的生死仅在弹指刹那间,如微生物;从种类来说,有动物与植物的差别;从形态来说,有美丽与丑陋……人也是一样,有的生而富贵,有的生而贫穷;有的生而健康,有的生而残疾;有的生而聪慧,有的生而愚钝……无论怎样,作为社会,何必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呢?何必非要用一些差别性的东西去区分呢?把这样特殊的孩子,就看作是社会的一份子,一种存在的方式,去了解他们的存在态势,去关怀他们,理解他们,帮助他们,让我们的周围没有怜悯与歧视,没有抱怨与隔离,像明心里的家长和老师那样去接纳。
其实,这样的接纳,也适用于我们,当孩子表现出特别的行为时,我们需要透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去发现这是为什么,而不是简单的归结为“不听话”“调皮”,真正的从心理上去改造学生,改造我们自己的孩子。(作者系北京东路小学王老师)